孩子有「體育精神」嗎?

被視為香港「小巨肺」的譚芷昀(CELINE) ,在參加美國矚目的電視才藝比賽中未能晉級。但在整個比賽過程,可見她表現得淡定,還有那份氣量!她被評判批評表現時,仍能報以微笑接受,宣佈落敗結果時,她主動擁抱其他參賽者,真心地祝福別人的成功;落敗沒有影響她的心情,眼見患眼疾的朋友因入圍太緊張,她主動協助他,引領他行往台前;她的一舉一動都表現出其可貴的體育精神!

在這個講求「勝者為王」、「贏在起跑線」的世代,如何培養孩子的體育精神呢? 其實父母的「身教」和「言教」便很重要了。遊戲是最好的切入點,父母事前可與孩子訂立一些遊戲規矩,輸了當然可以不開心,但要一起拍掌欣賞輸贏雙方的努力,享受競賽的剌激趣味,更要向勝方表示祝賀!鼓勵孩子從失敗中走出來,吸取經驗,代替大吵大鬧的行為。相信若家長能先作出示範,做個正面榜樣,孩子更能容易模仿學習。同時父母可以給予適當的情緒反映和激勵,例如:「我明白輸掉遊戲令你很嬲怒,很不開心,但今次輸了不緊要,並不代表每次都會輸,只要下次努力參與,一定會成功的!」

還請父母收起量度成敗得失的「放大鏡」!當孩子失敗時,父母不宜放大孩子的錯處,亦不宜將焦點放在成敗得失或成績結果上,最重要在是過程中,孩子付出的努力以及勇於嘗試,讓孩子明白凡事要盡力而為;要向孩子清楚解釋事情的失敗並不等於自己沒用,父母亦不會因此而不疼愛孩子,孩子的體育精神便會從這些經驗中培養。要知道父母的鼓勵與支持是孩子再接再勵的推動力。

當然,父母所選擇的遊戲要適合孩子年齡,而且是孩子能力範圍內可應付的,讓孩子有機會在玩樂中體驗到「玩遊戲必定有贏有輸,勝利並非必然」的道理,再者孩子們從中會認識到自己可從失敗中改善,從而逐漸積累自信,學會了積極面對學習和接受各種挑戰。
父母應該從小為孩子播下「積極樂觀」、「屢敗屢戰」的種子,好讓他面對逆境仍抱有正面的心態,亦使孩子較容易尋求解決問題和改進的方法,這便是培育體育精神的重要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