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願意與別人分享,怎麼辦?

事實上,當孩子出現不願意分享的情況時,大多數的原因並非他真的不願意與他人分享,而是孩子把「給予」和「放棄」畫上了等號,以為分享的東西不會再回來。

當孩子搶別人的東西,或緊握自己的東西時,只是在建立自主權,確立界線及保障自己權利的正常表現。以孩子心理發展來說,孩子要先學會「擁有」,才會懂得「分享」。大部分的孩子在一歲半就能了解「擁有」,但要到三、四歲才學會「分享」。

與其教孩子分享,不如先肯定孩子對玩具具有「所有權」的觀念,再進一步讓他體驗分享的好處,例如:小朋友會和他一起玩、媽媽會讚美他等等,如此一來,學習分享就會變得比較容易。不過,在教導孩子分享的過程中,父母親要切記,你可以說出自己的期待,但是絕對要給孩子100%的尊重。培養「分享能力」最好的方式,就是「當下強化他的行為」,只要孩子出現分享的行為時,馬上具體地讚美他。這能夠幫助孩子建構新的、好的習慣。

父母也可依從下列方法來教導幼兒學習分享:

一、與孩子討論分享:

在討論的內容上,親子可以針對分享的意義,說說分享對自己和他人可以產生的好處,讓孩子能夠有所感受。例如:「如果你一次玩好多的玩具,但是別人沒有玩具玩了,該怎麼辦呢?」、「你有3輛玩具汽車,可以和妹妹一起玩嗎?」、「一起玩比較好玩。」等。

二、以身教引導,取代言教試探:

以「我們一起來享用點心吧!」的正向語言,來取代「你把點心和大家一起分享,好嗎?」有時候太多的道德勸說,還不如就直接帶著孩子往正向行為去做吧!

三、良好行為的養成是需要多次的學習機會:

3歲的孩子正處在社會群性的發展階段,他們開始慢慢能理解別人的感受,父母要多營造能夠學習分享的機會,孩子自然而然就養成喜愛分享的好習慣。

 

資料參考﹕巧連智月刊快樂版